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晓出溪口莲花峰西麓入太平兴国宫丙子 清 · 王又曾
 出处:丁辛老屋集卷十四
夜来霜风厉,沿溪蹋黄叶。
群峰白模糊,雾气沾我笠。
笋舆趁鸣泉,度涧声渐涩。
盘盘往复还,但觉草径杂。
似断忽复连,方开又重合
阳崖日未升,阴岭云犹匝。
须臾赪霞兴,林罅涌双塔
勇拖绿玉前,未怕芒屦湿。
洞天此第八,传是仙灵集。
不闻开元中,赐额留篆法明皇赐缪篆额「九天使者之殿」。)
宋初焕新构,台殿高巀嶪。
道流累百千,繁盛东南甲。
如何金碧闇,冷见坏扉阖。
周览穿松阴,徘徊绕苔墄。
我怀黄知微,冬夏拥一衲。
痛饮歌黄颠,秘旨探玉笈。
溪云谷鸟吟,佳唱谁与答(黄有「溪云拂地送残雨,谷鸟向人啼落花」之句。)
我慕刘虚谷,玩易常闭閤。
摆除烦恼缘,举手洞门揖(刘化于青牛洞绝顶。)
还丹刚百篇,晦翁心所惬晦翁尝赠之诗,有「细读还丹一百篇」句。)
吁嗟黄刘徂,寂寞名山业。
荒鸡上树鸣,野豕窥垣入。
林壑此间美,迷津倘可涉。
探道领祠官,愿受宫使牒。
有宋庐山养正先生黄君仙游 南宋 · 白玉蟾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七五四、琼琯白真人集、《琼琯白先生集》卷一一、《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》卷八、同治《庐山志》卷八
先生姓黄讳知微字明道,世为江州人
少隶太平兴国宫道士
禀性冲淡,赋形丰伟,执心谨谅,治身严洁。
元丰间,即本宫奉采访真君香火,盖其职也。
舒州潜山体道先生崔君闻其名,自舒之江访之,授以一九谷神之道,金液沦景之旨。
从此若徉若蹶,狂易无度,时人呼为黄风子,遂自赋《黄颠歌》,益自污晦。
先是,宫中养正堂得业,今以养正先生呼之。
曩与崔君游,有所谓「泥丸万神,刀圭一粒」之语,复为一词以自表,即集中《御街杯行》之云也。
按猴溪蔡子高所著之记,大梁司马之白所述之传,先生嗜酒,每醉则浩歌,歌罢颠狂自若。
尝于宫前朝真桥上疾声大呼,若有所呵,一衲百结,裸露不顾,隆冬盛夏,恬无寒暑。
权贵士夫有施惠者,随手散去。
或走窜林壑之间,或歌舞城市之中,终日醺醺,一切不为。
常带两衣囊,每遇便溺,和以粪壤;
悉用纸裹而置诸囊,与夫饼饵药物杂置一处,殊无秽气,其囊自号锦香
时大雪,林壑冥濛,草木变白,独先生所居之室其顶无雪。
常指室傍壁罅而示人曰:「此吾游蜀之路也」。
初不知书,而所谈多史传间事;
不能文,而所出皆高妙之辞。
至如诗云:「买纸一百车,系笔一千管,纸尽笔头桩,不说胸中半」。
独曰此汉高帝诗,不可致诘者也。
又如「云溪拂地送残雨,谷鸟向人啼落花」,及「万里碧云开暮色,一条银汉在秋天」等句,出于自然,皆学者所不能到。
尝谓所知曰:「酒能败德,必须戒之。
吾所谓饮酒与人饮异」。
又曰:「鸡在卵中,已含造化,于人有功,安可饪之」!
善哉言乎!
由是士大夫多礼接之,乐其道而忘人之势,遗弃形体处,人之所恶,亶谓风颠者也。
宫中道士五百辈时或饮酒,虽不邀,先生亦一造焉,人以为饕餮,先生不羞也。
或恐其知者,则密以为期,临欲饮,则先生不期而会。
宾主交愕,乃坐先生于席末,痴饮大嚼,旁若无人,醉辄叫,同褐厌之。
喜噫气以自快,每噫时不停,声响彻霄,久之乃已。
蔡猴溪年十八九时,勉其学道,蔡方业儒,托以有父兄在,先生笑曰:「车下有水时,何为不可」!
蔡自是数得顾遇之异。
蔡尝问先生如何久不噫气,先生不答,再问而噫,且曰:「大噫一声天地静,落花烟淡水朦胧」。
又间宿道士聂叔彬之燕处堂,先生语蔡曰:「近有金道人自北来见,在道堂中,尔可往见」。
不果往。
先生起而坐,口占一绝曰:「将身轻步入名山,四海云游尽可攀。
大道自然随自过,鬼神瞻仰白云间」。
久与夜坐溪上,指东方一星为题曰:「入夜明星拱紫微,东南西北共光辉。
通天入地无人会,惟有清风明月知」。
又见蔡眼中有黑花,而吟曰:「肾耗元精少,眼有黑花生。
却得蓬蒿力,遮藏见太平」。
又同饮,而取萝卜置酒中,自食一半,分一半与蔡食,曰:「一性无耽酒色荒,元精混沌归渺茫。
真人惠送清凉药,换得朦胧晓夜光」。
蔡出门便觉眼花不复有矣。
崇宁末先生年已九旬馀,貌若处女,肌肤如玉,然颠狂之态如故也。
人皆忽其态,故失其编年叙事之详。
子高、司马之白俱慷慨高蹈之士,获与之交。
时有崔风子、高赤脚,亦皆异人,往来庐山
斯时斯人,诚难其遇也。
宣和末年,遣使召之,先生坚不起,有司强之,登舆至九江,终不肯前,乃曰:「今二天子矣,我往何为哉」!
既而渊圣登极赦至矣。
宫庭未回禄日,先生于采访殿上掘去其甓,植蒿一根,坐其旁,若歌之曰:「明年了来」。
如是连歌数四而去。
次年韩世清贼马焚毁宫庭,乃植蒿之日也。
煨烬之后,旧址之上独生当日所植之蒿,别无繁类。
先贼马临境之际,人心动摇,不遑宁处,多就卜其去就之理,得其语者后皆可验。
有遇先生,或谓曰「尔得」,或曰「尔休」。
所谓「尔休」者,委之沟壑莫知所在;
谓「尔得」者,丧乱之后,悉皆无恙。
先生居常语人祸福,初不经意,久而有验,神如也。
兵烬之后,先生死山侧,瘗之矣,后数年有自蜀中来者,曰:「黄风子今在,昨于成都相会」。
众疑之,复因便寄书一封,回山开缄,乃丧乱后所存道士姓名也,于是怪而发其棺,惟衣履在焉。
旧传本宫道士王三一颇知其出入隐显之事。
然神仙之迹,千变万化,不可枚举,粗据其传记大略,以碑其仙游之躅云。
若夫《警世歌》、《乐道歌》及诗词等作,散亡之后,仅得数十篇,山中道士熊守中编之。
先生所居旧名养正堂,内有风玉轩,先生仙去,遂改其堂曰大噫,今复易名黄仙庵。
羽流夏师古别筑数椽之于庵之后,以祠崔君暨我先生焉。
一旦其裔刘道璿者请余碑之,余生晚,不及见先生,但多慨慕而已,敬为铭曰:
庐山之下,湓浦之濒,山高水长,不见斯人。
竹月涓涓,风瑟瑟,遐想仙姿,风清月白。